灌缝胶(又称道路密封胶、裂缝修补胶)主要用于路面、桥梁、机场跑道等混凝土或沥青基面的裂缝修复,其类型和使用方法根据材料特性及施工条件有所不同。以下是详细分类及操作指南:
一、灌缝胶的主要类型
1. 按材料性质分类
(1)热熔型,改性沥青+SBS/SBR+填充剂,高温熔化施工,弹性好、耐久性强,粘结力高,需专用设备。高速公路、机场跑道等重载路面宽裂缝(>5mm)。
(2)溶剂型,沥青+溶剂(柴油/煤油),常温施工,粘度低渗透性强,但收缩大、寿命较短,环保性差。临时修补、窄裂缝(<3mm)或紧急抢修。
(3)水性乳化型,乳化沥青+聚合物乳液,环保无毒,常温施工,但强度较低,固化时间长。城市道路、小区路面等轻载环境。
(4)聚氨酯(PU),双组分聚氨酯预聚体,高弹性、耐低温(-40℃),抗疲劳开裂,成本较高。伸缩缝、活动裂缝(如桥梁接缝)。
(5)硅酮型,有机硅树脂,耐高低温(-60~200℃)、抗老化,但粘结力较弱。高温区域或特殊基面(如金属接缝)。
2. 按施工温度分类
加热施工型:需加热至160~200℃(如热熔改性沥青胶)。
常温施工型:直接涂刷或灌注(如溶剂型、水性型)。
3. 按裂缝活动性分类
非弹性型:用于静态裂缝(如普通沥青灌缝胶)。
弹性型:用于动态裂缝(如聚氨酯、硅酮胶)。
二、灌缝胶的使用方法
1. 施工前准备
裂缝清理:用钢丝刷、高压空气或清缝机去除裂缝内杂物、灰尘、松散颗粒。潮湿裂缝需烘干(热风枪或自然晾干)。
裂缝开槽(可选):
对宽裂缝(>5mm)使用开槽机扩成“V”形或矩形槽(深宽比1:1),增加粘结面积。
2. 灌胶施工
热熔型:将胶块放入熔胶炉,加热至180~200℃至完全熔化(避免过热碳化)。
用灌缝机或带嘴壶沿裂缝匀速灌注,填充至略高于路面(预留收缩空间)。
溶剂型/水性型:直接倒入或刷涂,窄裂缝可用尖嘴瓶挤压渗透。分次填充,确保胶体充分渗入裂缝底部。
双组分(如聚氨酯):按比例混合A/B组分,搅拌至均匀。快速灌注(在适用期内完成施工)。
3. 固化与后处理
固化时间:热熔型:冷却至室温即可通车(约30~60分钟)。
溶剂型:表干2~4小时,完全固化24~48小时。
聚氨酯/硅酮:通常需6~12小时初固化。
表面处理:刮除多余胶体,撒细砂防粘轮(尤其热熔型)。
4. 施工环境要求
温度:
热熔型:环境温度>5℃,路面干燥。
水性型:避免雨天施工,温度>0℃。
湿度:相对湿度<85%(尤其水性胶)。
三、注意事项
安全防护:热熔胶施工戴耐热手套、护目镜;溶剂型需防毒口罩、通风。
设备维护:热熔灌缝机施工后需清理残胶,防止堵塞。
选型建议:
高温地区:选高软化点(>80℃)热熔胶或硅酮胶。
高寒地区:用聚氨酯或SBR改性沥青胶。
环保要求:优先选择低VOCs的水性或热熔型产品。
四、常见问题解决
胶体与基面脱离:基面未清洁干净或温度过低,需重新清理并预热基面。
胶体开裂:材料弹性不足或裂缝位移过大,改用高弹性聚氨酯胶。
流淌性差:热熔胶温度不足或溶剂型胶过期,检查加热温度或更换材料。
根据裂缝类型、环境条件和荷载需求选择合适的灌缝胶,并严格遵循施工流程,可显著延长路面使用寿命。